银行即服务:借金融科技“隐身”于场景

【EFEC导读】纵观金融发展史,不难发现,金融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创新不断得以应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科技应用领先的银行顺势而为、获益匪浅。
 
银行即服务:借金融科技“隐身”于场景

        “要更多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和平台,以及更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使金融服务更加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标准化,使金融服务消费者感到更加便捷、普惠和安全。”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强调,实现金融服务方式的变革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事实上,纵观金融发展史,不难发现,金融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创新不断得以应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科技应用领先的银行顺势而为、获益匪浅。无论是建设银行的“TOP+”战略,还是交通银行的“新531”工程,银行业金融科技运用的初心和归宿始终是金融服务,并落脚于“便捷、普惠和安全”。目前,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竞逐赛已至中局,下半年该如何排兵布阵,是银行业普遍需要思考的问题。
 
  内建平台提升服务多样性
 
        您是否认为,摆脱随身携带钱包的烦恼,用手机支付就已经非常便捷又时尚了呢?实际上,“无介质支付”已经来临,“靠脸”就可以搞定一切。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4层的“爱美丽”商铺,消费者靳尧女士既没有用现金或银行卡,也没有使用手机扫码,而是将脸对着收银台的机器“嘀”了一下,就完成了支付。
 
        《金融时报》记者随后了解到,原来,这是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联合西单大悦城25家商户试点的新科技,背后则是人脸识别技术与快捷支付技术的“联姻”。
 
        而无感支付只是便捷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在C端,银行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以期在零售领域获得先发优势。通过梳理各行的做法,《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平台化正在成为银行业推进创新转型和服务升级的重要策略。
 
        以招商银行为例,无论是该行2018年业绩报告,还是其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态,都多次强调该行两大APP的“月活跃用户(MAU)、日活跃用户(DAU)”的重要性,而这两个指标恰恰是考量银行平台的核心指标。
 
        数据显示,2018年,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和“招商银行APP”的月活跃用户(MAU)突破8100万人,较上年年末增长近48%。同样发力零售领域的平安银行,其APP融合平安集团五大生态圈,定位“综合金融产品销售和生活服务平台”,注册用户6225万人,月活用户2588万人,较上年末增长近83%。
 
        正如王兆星所言,现代金融科技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将成为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重要路径。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未来,银行应加快平台化转型,打造能够为客户提供沉浸式和旅程式体验的一站式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供给从单一化、产品化转向多元化、场景化。通过金融与场景的整合,提升价值流转的效益。积极探索开放银行的实践,以开放技术为依托,打破城墙,搭建桥梁,构建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将各类金融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延伸到用户身边。”
 
  外拓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除了内建平台,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则是外拓场景。近日,中国银行正式发布手机银行6.0全新版本,“全场景一站式综合服务”是其主打亮点。据介绍,6.0版本的手机银行服务涵盖全国所有省份的水、电、燃气等80余类生活缴费项目,以及本地化专属优惠和交通出行服务,让用户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共享所有”的便捷体验。
 
        兴业银行则已建成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为超过3000万客户提供全天候、便利安全的网络金融服务,年交易笔数超13亿笔,交易金额超万亿元,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达97.08%。
 
        值得关注的是,提到“场景”,不得不提的便是“开放银行”。自2018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之后,不仅是大型商业银行,不少中小银行也纷纷开始布局。据亿欧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5月,超过50家银行已经上线或正在建设开放银行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开放银行的创新不仅仅在于实现了银行、场景、客户的无缝连接,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开放银行引发了金融服务理念的根本性变革,由“产品中心”转为“客户中心”。
 
        “在开放银行模式的支撑之下,未来将实现‘银行即服务’,到时候,银行会隐身在各种场景里,甚至不需要设置线下网点,也同样可以让消费者、小微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享受金融服务。”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认为。
 
        近期,虚拟银行牌照引发业内关注。今年3月以来,已有8家银行陆续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虚拟银行牌照。有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虚拟银行具备金融科技优势,将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短期内,移动支付和小额借贷业务预计将成为虚拟银行的业务重点。
 
  风险控制实现“零感知”
 
        “刷脸支付”固然方便快捷,可消费者不免担心,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是否有保障?据了解,保障刷脸支付安全的“卫士”有两个,一是3D人脸识别技术,一是人脸识别算法,二者共同发挥作用。
 
        “在人脸识别算法方面,目前3D人脸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为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即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能准确辨别。”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招商银行也已在深圳开展刷脸支付的探索,科技赋能金融,可使人们能够脱离银行卡、手机等介质,直接通过“人”本身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科技的运用在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与普惠性的同时,安全性的保证也同样至关重要。此外,在保证安全性和合规性的同时,各家银行还需要平衡风控的尺度与客户的体验。也就是说,一方面,银行需要通过对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实现精准监控与实时反应;另一方面,还要高度关注客户体验,尽量减少对客户的打扰,在提供全方位保护的同时,在业务场景中极力做到用户“零感知”。
 
        平安银行2019年一季报显示,该行已搭建起统一AI风控平台,实现了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统一管控,截至一季度末,AI风控欺诈防堵金额为1.41亿元。
 
        招商银行研发的零售智能风控平台“天秤系统”,则可以在用户进行转账等操作时,抓取交易时间、交易金额、收款方等多维度数据,进行高速运算,实时判断用户的风险等级,然后结合模型输出结果对用户采取不同的核实身份手段,在交易过程中就可以将外部欺诈与伪冒交易及时制止。自2016年2月上线至今,“天秤系统”累计保护客户交易近32亿笔,对交易风险决策的响应速度达到了30毫秒以内,完全达到客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做出风险决策。毋庸置疑,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正在日益显现,并已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物流行业的新风口、新模式和新格局
下一篇:DHL眼中的物流产业区块链赋能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核心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