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看向2020,金融科技的盘点与展望

【EFEC导读】2019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科技正以迅猛态势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无科技不金融”日渐成为行业共识。
 
从2019看向2020,金融科技的盘点与展望

        即将过去的2019年,是金融科技承上启下的一年,更是行业与从业人员倍感压力和焦虑的一年。
 
        这一年,《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正式印发,标志行业告别草莽,迎来规范发展。
 
        这一年,金融强监管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加快推进,政策频出,金控集团与小牌照监管套利口子被堵,网贷平台转型命运多舛,牌照、资本与合规成为活下去的关键,而监管科技迎风而上。
 
        这一年,“金融科技”成为银行年报的热词,金融科技子公司纷纷成立,数字化转型与智慧银行变成战略热点,银行小伙伴们在开放银行、大中台、零售转型与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里面转圈圈,却发现考核指标越来越多;而手握场景的流量巨头们赫然发现嵌个API或H5,放贷款居然比主业更来钱,于是吃穿住用行玩学,无巨头不放贷。
 
        这一年,libra白皮书与央行数字货币牵动人心,“区块链+”火的发紫,而大数据使用与客户隐私保护成为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伤人伤己。
 
        结合2019年发展趋势,2020年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一、行业强监管去伪存真,规范化专属经营将成为常态
 
        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正式印发,一系列监管政策陆续出台,金融科技将告别草莽阶段,进入强监管时代。
 
        2019年10月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央行将支付技术产品认证拓展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发布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和《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指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的基本模式为:型式试验+获证后监督。
 
        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的通知》,未来移动金融客户端APP将要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实名备案审核。
 
        包括年末在北京试点的监管沙箱,可以预见,未来所有对外提供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可能都需要通过产品认证或审核,门槛大大提升,大批缺乏技术实力和试验场景的小公司将淘汰出局。
 
        7月,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金控公司设立程序、业务范围、股东资质、资金来源、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关联交易等均提出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蚂蚁金服在央行发布该征求意见稿五天后,主动“分拆”。公司一分为二:一家金融公司,一家科技公司。小贷、银行、保险等牌照业务划入金融公司,云服务和风控等科技业务继续留在蚂蚁金服体内。无独有偶,另外一家不在试点名单内的头部“金控”平台,也将对外赋能的金融科技业务和自营金融业务做了分拆。
 
        “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根据业务属性做好风险隔离,实现对外赋能科技服务的专属化经营,将成为2020年新趋势。
 
二、传统机构金融科技加大投入,子公司落地效果待检验
 
        2019年,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明显加速。
 
        从银行看,包括工行、中行、建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专门从事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安集团对外赋能平台—金融壹账通顺利登陆美股,人保金服围绕房车构建金融科技服务生态。
 
        相对于单纯的科技或者互金系公司,金融系科技子公司具有重合规、品牌好、人才多和需求理解准确等几大优势,但也面临着母体所固有的治理程序复杂、场景缺乏、研发效率较慢、迭代周期较长等短板,特别是要从躺着赚钱的单一甲方强势思维,变为靠产品和服务赚钱的乙方思维,对于习惯体制内的金融系科技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脱离集团和母行后,如何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考验着各家子公司的智慧和能力。
 
        而国内银行转型的标兵—招商银行,更是在年终岁尾,将总行战略规划与执行部改组成“金融科技办公室”并吸纳一批社会优秀人才加盟,旨在全面加强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推动。招行的发展路径其实是当下国内最领先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反思与路径重构。
 
        过去,虽然国内大部分银行都有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也设计了公私联动、前后协同的平台、产品和服务,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在实践操作中很难落地,重应用轻基础、重搭建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重销售轻运营,特别是部门银行篱笆墙深厚,技术业务两张皮,口号多产出少。
 
        除了个别领先的银行外,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真正成功的往往是“自下而上、以产品和流程、技术与业务融合为突破口”的单一产品或平台创新,缺乏有前瞻性、贴业务、可落地、成合力的整体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和全局突破,甚至出现“不真懂金融科技的人做规划,科技人员缺乏业务视角,业务人员看不上科技,互相扯皮不买账”的怪圈。
 
        未来,银行都是金融科技公司,都要有全局思维。
 
        金融科技不单是零售、线上和APP,不仅是建个平台、开放获客放贷款,更不是单单嵌入一套人脸识别、区块链和云计算的服务,金融科技本质是金融,是要构建“打通板块与线上线下、贯穿前中后台”,实现“流量-入口-平台-产品-风控-运营服务-数据分析”、涵盖“客户生命旅程”的全局顶层战略规划,辅以强有力的可跟踪检视执行落地。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0年银行将更加重视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和优秀人才引进,而自上而下全局接地气的顶层战略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局部产品模式创新突破相结合,将成为衡量未来优秀金融机构的试金石。
 
三、银行客户下沉与互金上移,ToC消费金融成为新红海
 
        在国家鼓励消费发展、银行零售转型和85后、90后、95后“消费优先”理念的共同推动下,在线消费金融业务异军突起,成为这两年行业的蓝海。然而,2020年行业有可能出现拐点成为红海,特别是系统性风险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从客户群体看,零售客户杠杆率快速飙升,偿付能力承压,需要防范类似台湾地区“双卡”危机风险。
 
        据统计,2008年末到2018年2季度,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杠杆率平均上升了3.8%。而同期中国大陆居民部门杠杆率从17.9%,上升到2018年2季度末的50.3%,不到10年时间增长近两倍,32.4%的增量比例位列第1。
 
        从偿债能力(应还债务本息/可支配收入)看,2018年中国已超过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家庭债务压力很大,很多90后、00后入不敷出,以贷养贷。根据《信用中国》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失信黑名单信息约1421万条,其中,仅2018年度就新增409.64万条,涉及失信主体359.4万个。偿付能力的快速恶化与失信群体的飞速增长,需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二是从市场竞争看,银行、消金、互金的客群开始呈现重叠之势,流量成本攀升,竞争日趋白热,利润空间收窄。
 
        银行和消金公司一直在和手握流量的场景方合作,以助贷合作身份拓展市场,但随着流量成本上升和场景巨头自建消费贷体系,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冲量采用存量复贷与客户下沉是必然选择。
 
        而广大互金平台在24-36红线约束下,必然由“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次级客群走向客户上移的转型之路,传统银行持卡客户就是目标阵地,也是互金消金小伙伴明年的KPI,消费者也将在银行消金产品的低成本和互金产品的优体验、高额度间相机抉择。而在相同定价区间内,智能化运营和精细化服务将成为留客、粘客的致胜之道。
 
        三是从风控能力看,随着大数据规范治理与隐私保护并重,部分机构风控短板开始暴露,自建风控能力将成为核心。2019年下半年,数据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公安机关对涉及非法收集与使用数据的技术服务商、数据支撑服务商、支付服务商、推广服务商进行生态式、全链条专项打击,一批行业头部平台涉案,部分多头、黑灰名单瞬间失效,间接使得全行业信用卡和消费贷的不良率在Q4显著上扬。
 
        未来,客户数据与隐私保护将越来越重要,过去依靠第三方数据风控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自建风控能力将成为长久发展的关键。
 
        总之,金融是长跑而非短跑,面对经济下行和市场客户行为变化,要及时做好战略调整,在确保资产质量稳定的前提下要主动优化产品投放策略,选择合适目标客群,稳健才是经营的主旋律。
 
四、赋能成为关键词,ToB/G春天何时到来?
 
        如果说“ToC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套用流行的话“ToB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ToG是高处不胜寒。”
 
        2019年,随着强监管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被瓜分,致力于开发B端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2B2C)相关科技服务,成为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布局的重点。
 
        从业务领域看,金融科技的ToB赋能已全面覆盖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展业全链条,包括智能获客、风控及反欺诈数据、智能催收、智能客服、助贷等方面;在公司金融领域,大数据小微KYB风控、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等成为新近热点。
 
        此外,G端(政府)数字信用城市成为金融业和互联网巨头争抢的另一个制高点,其本质是抓取数据、打造入口为后续金融变现奠定先发优势。
 
        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而毕马威预计到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前景广阔。
 
        虽然B端服务一片蓝海,但若真正进入其中分一杯羹,则要直面比C端更高的门槛,更久的耐心以及更大的风险。如果说2C的业务大多是烧钱拼流量赚“快钱”,那么2B的业务核心在于是否有过硬的技术实现赋能,核心是烧钱拼技术“慢工出细活”,熬到收获期,“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是很多ToB企业的内心写照。
 
        对于许多金融科技公司,要战略清晰,思路明确,特别是有场景和自有金融业务的综合平台,要平衡好自营业务与技术赋能的关系,把握好短期收入和长期布局,寻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G端业务,目前尚处于“输血”的市场孕育期,迫切需要找到“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自身造血模式。
 
        同时值得肯定的是,过去2年间,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纷纷组建金融科技平台,意图利用科技能力服务集团内金融产业推动产融结合,更好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与实体经济,并探索对外合作赋能。可以预见,有实业、有场景、有数据的央企背景金融科技平台将会成为市场上ToB服务另外一支关键力量。
 
五、科技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金融生态,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9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科技正以迅猛态势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无科技不金融”日渐成为行业共识。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场景中,可以重构信用传导机制、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云计算在优化金融行业IT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运维自动化程度的作用非常突出,网商银行已成为国内第一家核心系统架构在云上的银行,众安保险是国内第一个搭建在云上的保险公司。而数据作为新时代金融业务发展的生产资料,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但新技术创新,需要有清晰的认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数据合规是基础。2019年是数据保护执法元年,数字隐私保护成为全球性课题,金融大数据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从国际上看,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隐私条例》(GDPR)正式生效后,欧盟21个国家将GDPR融入国内法律,法国向谷歌开具3.85亿元人民币罚单,理由是谷歌在向用户定向发送广告时缺乏透明度、信息不足,且未获得用户有效许可。美国参议院各级机构就隐私保护提出《数据隐私法案》和《2019年商业人脸识别隐私法案》等七份立法提案。
 
        从国内看,数据产业已成为“高危”行业,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在未来的一年里,预计数据安全问题仍将是金融科技监管领域的重中之重。随着《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立法规划,持牌合规经营的传统金融机构会更加稳健,而一些利用违规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商业化变现的科技公司将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市场格局将进一步洗牌、重组。
 
        二是要坚持客观审慎。区块链是个好创新,但不能包治百病。比如从根本上看单靠区块链无法创造信用,但可以分享和传递信用;无法从根本上规避风险,但可以帮助数据确权优化风控。大家不要迷信也不要盲从,特别是不要过分夸大金融科技的作用。
 
        三是监管科技要跟上。监管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演进与平衡的关系。从监管角度来看,监管科技也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监管机构自身的科技建设,还是依托市场化方式与企业合作去研究和应用监管金融科技,都要与时俱进,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规范发展。
 
        展望未来,套用去年所写文章的一句结语。在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无行业标准的草莽时代,各类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跑马圈地,各领风骚,甚至可以阶段性套利。
 
        但在监管日益完善、客户认知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金融科技公司只有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具备领先的发展优势,才能保持极速发展而不被淘汰出局。某种意义上说,活下去才是关键。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摩贝正式登陆纳斯达克 市值约6亿美元
下一篇:占比不足2%,快递绿色包装还有多远?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核心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