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势”与“实”

EFEC导读】中行发展轨迹的主线,从来都是顺势而为:顺国运之势,顺市场之势。更重要的是,在借“势”的过程中,中国银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扎扎实实为国民经济之根输血。
 
中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势”与“实”

“对于中国银行来讲,一定要把握12个字: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始终围绕这个‘势’去做文章,从势中去求变,从势中去求为,从势中去求上。”
 
这是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的一段总结,也可视为他身为掌舵者,对中国银行新时期发展之道的一段哲学概述。
 
实际上,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资产规模高达20万亿的国有大行,中行发展轨迹的主线,从来都是顺势而为:顺国运之势,顺市场之势。更重要的是,在借“势”的过程中,中国银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扎扎实实为国民经济之根输血。
 
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层提出了多个举足轻重的重大发展战略。从内陆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到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走向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乃至“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设,这些国家战略的推进背后,是海量需要金融支持的实体企业。同时,身为国有大行,还肩负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振兴乡村等社会责任,需要不费心劳,耐心服务中国这个庞大经济躯体上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乃至农户。
 
而中行顺势而为,牢牢抓住这些机遇,并凭借自身优势,发展出其独特模式。
 
2018年8月28日发布的中行半年报显示,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行依托其国际化优势建设的“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已经成型,截至2018年6月末,已累计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600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实现授信投放约1159亿美元;在陆续收购国开行、建行旗下村镇银行股权后,中行用于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支柱中银富登,已在村镇银行中一骑绝尘,目前已累计投放贷款超过千亿元,22万元的户均贷款和约100%的存贷比,也佐证了其支农支小的扎实程度。
 
上,能操刀百亿体量的国际化项目;下,可在田间地头服务几万元贷款的农户。国际化与接地气,在中行身上同时体现。
 
中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势”与“实”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
 
2015年4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对这一规划,中国银行的切入点则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持续加大对京津冀地区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资源投入。该行还特别制定了《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构建联动营销和项目对接机制。
 
产业专业对接方面,中国银行陆续支持白沟盛祥、沧州明珠商贸城等项目,承接动批、大红门等专业批发市场,并助力北汽、现代四工厂、张北数据港、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支持交通一体化建设上,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为京港澳高速改扩建以及京开、京台、京沪、京昆以及首都环线等40余条高速公路累计投放424亿元,支持打通省际间“断头路”;为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北京至唐山城际铁路项目提供资金40亿元。
 
项目众多,难以一一枚举,用数字说话。
 
截至2018年6月末,中国银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450个,贷款余额2,907亿元;当年累计实现项目投放140个,金额405亿元。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上,中国银行则以“高起点、高标准”予以全力支持。
 
据其规划,中国银行将以数字科技、创新变革、全球服务为驱动力,以雄安分行、总行级重大项目组、附属公司为着力点,支持新区建设与发展。
 
2018年4月20日,中国银行河北雄安分行挂牌成立;9月,中国银行增设安新支行,实现新区机构全覆盖。
 
同时,中国银行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智慧城市、智慧银行建设,并参与新区“土地征迁系统”、“智慧森林项目”、“住房租赁系统”、“务工人员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推动传统业务与科技手段“双轮驱动”。
 
此外,中行还一边将服务触角伸向农村,目前已在雄安辖内三县557个自然村签约306个助农点;一边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国际合作桥梁,与雄安集团、英国金丝雀码头集团共同签署雄安金融科技城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雄安新区入驻企业营销小组”,逐户对接业务需求。
 

发挥跨境金融优势支持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两会”以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其国家级的战略地位,辅以庞大的人口及经济规模,蕴藏海量机会。
 
中国银行亦紧跟步伐。
 
在前期调研、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于今年7月19日发布了《中国银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将通过“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三大产品体系,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具体实施上,中国银行提出:基建先行、聚焦民生、发挥优势及拥抱科技和创新。
 
具体而言,中国银行大力支持大湾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备受瞩目的巨型工程“港珠澳大桥”为例,中行是该项目主体工程银团唯一牵头行和代理行,通过境内外机构联动,为项目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截至2018年5月末,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累计提用银团贷款211亿元。
 
民生方面,中国银行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账户开立及结算服务,推行“一卡三账户”;推出大湾区主题系列银行卡,覆盖粤港澳三地的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同时,还可与广州地铁、澳门公交实现无缝对接。值得一提的是,“中银电子证照单位结算卡”已列入广东自贸区首批可复制推广的27条改革创新经验。
 
作为最国际化的中资银行,跨境金融是其拿手好戏,而中国银行的切入点则是:支持大湾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发展,以境内外的多元渠道为湾区企业融资,并支持中小企业跨境撮合对接。具体项目上,中行支持美的“德国库卡并购融资再安排”37亿欧元项目,为广东省交通行业首个“走出去”项目提供1.5亿美元授信支持;帮助南方电网、中广核等企业海外融资,为金茂控股、华润水泥等发行熊猫债;而在中菲经贸合作论坛、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对接会上,广东省的中小企业频现身影。
 
作为唯一拥有“投贷联动”资质的国有大行,中国银行持续开展“中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直通车”。今年以来,中行专门推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中银投贷联动周”活动,密集走访超过600家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现场对接200家,并迅速为120余家提供了授信支持。此外,中国银行还为广东省近半数新三板挂牌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其中10余家已签署IPO辅导协议,准备步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
 
对国家战略的紧密支持,意味着中国银行在这些战略所在区域的贷款占比较高。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02万亿元,占中国银行内地本外币贷款余额的72.19%。
 
 
做“一带一路”首选银行
 
如果说协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还带有较为强烈的本土色彩,那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则极具国际化,而这正好是中国银行的优势所在。
 
2014年末,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行提出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战略,并在2015年对外公布,其愿景及行动路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服务好"走出去"、"引进来"和当地企业,以市场化原则支持沿线项目,争做首选银行;二是支持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打造"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主渠道银行;三是配置充足资源,完善在沿线国家的机构网络,引导全球资金向"一带一路”聚集。
 
中行还用数字框定了目标:未来三年内,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授信要达到1000亿美元。
 
如今,这一目标已然达成。截至2018年6月末,中国银行共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600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实现授信投放约1159亿美元。
 
目前,中国银行依托全球化网络、综合化平台以及专业化产品优势,为“一带一路”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股权投资、基金、航空租赁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战略,2016年,中行将旗下分支机构与业务存在重叠的南洋商业银行股权,作价680亿港元出售给了中国信达;而在出售股份的同时,中行加大力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支机构布局。最新的进展是:2018年以来,中国银行科伦坡分行、中国银行智利分行、中国银行(墨西哥)有限公司相继开业,中行海外机构已覆盖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超过20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领先中资同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亦涉及诸多不同币种,为更有效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分支机构筹措资金,中行还于2015年开始发行难度颇高的“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利用总行的高级别信用为沿线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筹措低成本资金。
 
2015年6月底,中行成功发行40亿美元规模“一带一路”主题债券。该债券包括固定利率、浮动利率两种计息方式,人民币、美元、欧元、新加坡元4个币种,在迪拜纳斯达克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台湾证券柜买中心、香港联合交易所、伦敦交易所5个交易所挂牌上市,覆盖2、3、4、5、7、10、15年7个期限,共计10个债券品种。
 
10个债券品种、涉及4个币种、在5个交易所同步发行,难度之大,交易之复杂可想而知。中行亦因该笔债券发行,获得当年权威英文杂志《亚洲金融》颁出的“亚洲最佳发行人(中国)”奖项。
 
截至目前,中行“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已累计发行4期,总规模已高达百亿美元,涉及中国银行亚、欧、非等12家分支机构,计价货币包括美元、人民币等7种货币。
 
自身发债以外,中行还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行主权债券,以打响地区品牌知名度。
 
据最新记录,2018年2月1日,中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兼牵头簿记管理人,协助沙迦酋长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该笔债券是中东地区发行人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首支主权熊猫债。
 
2018年3月20日,中行以同样的角色协助菲律宾共和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14.6亿元人民币债券,境外投资人通过“债券通”参与本次债券发行,境外获配占比88%,该笔债券是菲律宾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首支主权熊猫债。
 
此外,中行还发挥着“一带一路”桥梁纽带作用。
 
今年5月8日至15日,中行面向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4个中东欧国家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这是中国银行首次面向欧洲国家举办研修班。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面向四大洲18个国家举办五期“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近170名相关国家高级官员、企业高管参加,赢得参与人员高度好评,有效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
 
据悉,中行未来还将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业务全球化重点,加大“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投入、项目支持和全面合作。服务好“走出去”、“引进来”和“一带一路”沿线当地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支持沿线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园区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金融业务首选银行。
 
 
建成最大村镇银行集团“支农支小”
 
为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国银行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控合作,自2011年起在全国批量发起设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之路。其以“扎根县域,支农支小”为信条,为县域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工薪阶层、“三农”客户提供本土化、高水准、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17年,中国银行出资9.78亿元收购了国开行发起设立的15家村镇银行,纳入中银富登,使后者成为国内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截至2018年6月末,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设立法人机构近100家,在乡镇设立支行网点119家,在行政村设立助农服务站近300家,形成了覆盖全国19个省(市)县域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络。在地区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占比76%,国定贫困县占比28%。
 
2018年8月27日,中国银行宣布以16.06亿元收购建设银行旗下27家村镇银行,未来将同样并入中银富登。在中国银行搭建普惠金融事业部的“1+2”框架(中行+中银富登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下,“做优做强中银富登”的行动还在进行时。
 
与国内部分其他村镇银行偏离主业,沦为同业业务通道不同,中银富登聚焦县域和乡村需求,始终专注“支农支小”,只做存贷汇等基本业务,从源头上规避了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等行为,客户群体较行业更为下沉,户均贷款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2018年6月末,累计投放贷款逾千亿元,有效存款客户数约160万户,贷款客户数超21万户,户均贷款约为22万元。其中,涉农及小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0.03%,农户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1.91%。
 
更重要的是,中银富登真正做到了立足县域,将当地资金投放当地,没有做农村地区资金的“抽水机”,这点可以从其约为100%的贷存比得到证实。
 
在产品创新方面,考虑到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一般缺乏合格抵押物等融资痛点,中银富登创新推出14大类、60多个子类的小微和三农产品,接受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大棚、猪舍、鸡舍等作为“准抵押物”。此外,还为三农客户提供了灵活的还款方式、简便的年审流程和差异化的定价。
 
此外,中银富登还依托中国银行的技术支持,大力通过,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银富登手机银行客户26.9万户,网上银行客户33万户,支付宝快捷支付15.3万户,电子渠道转账交易累计160万笔,交易额近221亿元,发展二维码商户约26870户,交易金额超过2.6亿元。
 
据悉,经过数年的积累,中银富登的后台未来还将向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输出向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输出其已逐渐完善的后台技术。
 
与外界普遍认为的农村金融业务坏账多、盈利难不同,中银富登的自我造血功能已然成型,且不良率处于低位。截至2018年6月末,自设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2%,关注类贷款占比0.84%,拨贷比4.30%,拨备覆盖率249.52%。开业满三年的56家自设村镇银行中,51家实现盈利,37家ROE超过10%。
 
 
科技引领,建设全球一流银行
 
“‘势’字上面是一个执,下面是一个力,怎么样去把握这个大势,那就是要提高我们的执行力,从上到下围绕这个战略去执行,提高了执行力,这个势就自然出来了,势头一出来,战略事项就指日可待。”陈四清曾对“势”做了一番拆解。他为中国银行描画了新的蓝图:通过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变革图强,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
 
如今,科技成为中国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未来规划包括:每年将划拨集团营业收入的1%作为额外的科技投入,科技人才要达到员工总数的10%等。在金融科技摧枯拉朽的背景下,加码科技投入,无疑也是一种顺势之举,取势之道。
 
未来,中国银行将在科技赋能下实现怎样的蜕变,大象将会如何起舞,值得拭目以待。



上一篇:银监会:最新457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
下一篇:日赚30亿元的银行困局:业绩好,业务难


相关文章

2025年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行业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