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产业数智化的几点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讨论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都是讨论的第三产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零售、消费、电商、服务、金融、设计、鞋服帽等等。其实这些行业都是统称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确实新、并且朝阳新兴行业很多在第三产业。那创业也好,讨论焦点也罢,为什么大多焦点在第三产业里呢?

这里最大的原因,可能因为很多升级转型的概念,都是发源于美国。而美国的产业主体,第三产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像一个经历过完整教育的学生,从小学(第一产业)、中学(第二产业)、大学(第三产业)。逐级学习考试发展过来的。

中国是个什么情况?中国就像一个跨级的学生。小学,没啥问题。农业发展节骨眼是解决了种子、化肥和农药三代现代农业神器(机械化和数字化等在前面的三个比起来,都只能叫弟弟)。而这几个业务,中国说实话,做的不错,至少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下图可以看看,解决这三样的企业,毫无疑问都是营收产能大户。
关于中国产业数智化的几点思考

那么第三产业呢,这里面最性感的就是互联网&新经济。放眼全世界,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算得上是产品技术生产国;而其他国家,更像是产品使用国。当然,在中国国内,市场足够大。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在“长城内”享受着整个产业红利。

小学、大学,中国都基本跟住了发达国家的脚步。而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是什么领域?

答案就是被错过的“中学”:中高端的工业、制造业。尤其是高端的领域。中国最为薄弱。并且“中学知识”反而是毕业后用到最多的技能。

解放前的中国,基本就是农业国。那么中国工业的种子是什么时候播下的?

最早,中国的工业源自于苏联对中国援助的156个项目。(为什么老大哥同意援助?还不是因为我们纳了朝鲜战争的投名状。)

但是这些项目也就维持了4年时间,就戛然而止了。1958年开始到改革开放,中国工业经历了三个时期:

1、“大跃进”时期,1958-1960;延续苏联援助,自己搞大炼钢铁。

2、调整时期,1961-1965;认识到了错误,纠正大跃进。

3、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1966-1978。备战,基本处于停滞,半停滞。
小结,一句话,1958~1978,这20年虽然有发展,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发展。尤其是从量到质的发展。但是这156个苏联援建项目还真的为中国播下了种子。就好像2000年时候的中芯国际,当时不觉得什么,现在发现它就是中国集成电路制造的火种。
1979年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参与了国际化的分工,从轻工制造开始。再逐步向工业的高端制造开挂:上游原料、高端装备、大飞机、高铁、大船、新能源、光伏、电池……

在不少领域虽然有了突破,但是整体的工业基础,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高端设备、材料、工艺、基础软硬件,基本都是来自于向欧美日韩购买。中国实现集成和制造。

因此。中国更像一个跳级的学生,小学,大学都上了。读的还不错。中学领域,没怎么上学,直接抄答案了,缺少正向研发过程。结果就是:教过答案的,会就会;不会,就是不会。换一张卷子,没答案,可能就面临做不出来的结果(断供&卡脖子)。

怎么办?回炉重读呗。所以,现在不管是产业还是资本。都因政策大风,向第二产业倾斜。而代表提高行业生产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自然也是服务中国重点行业和产业。

现在大风向的态度是:不需要第三产业再更快的继续一骑绝尘了。金融行业,银行业的利润够好了。所以,服务第三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意义,但资本化的意义,过发审委IPO,没有服务第二产业权重那么高。

小结:长期趋势就是主力补齐中国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短板,利用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速工业、制造业的升级。

壹·温故

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

一、工业中的信息化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三化”之前文章谈过了。本文我们着重于“三化”在工业、第二产业的应用。

信息化概念最早源于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带来一场社会变革,并讲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主要是上面的红线部分。如果按照概念和功能可以区分为如下:
这么多的信息化产品类别,每一块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全球强者,在中国国内这些产品也都有人做。但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东西有,就是没有做到高端。就像和,都是猫科动物。但猫就是猫,老虎就是老虎,它不是一个东西。

举例ERP,从几万到几千万都有。难得,不是做简单的ERP,而是能让中国大型、超大型的国企央企用起来的ERP。
中国央企央企数量:97家,其中90%都是用的SAP。不过近些年也有突破比如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的新一代国产ERP就是有昆仑数智和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开发的。

再说另一个领域,MES,这个产品一抓一大把,估计有成百上千个。但是在集成电路领域的MES,目前还是没有特别牛国产化的突破。号称MES三剑客:赛**、*扬、歌**,也是在12寸的晶圆厂,逐步开发,尚未成功上线。

小结:中国在工业领域的信息化中,产品都有,缺的是高端的产品。没有高端产品的原因是,中国之前没有高端工业,缺少了正向发展的这块过程,自然服务高端工业的信息化产品同样缺失。

二、工业中的数字化

数字化,有两个词,对应英语的概念:Digitization 和 Digitalization

第一个,Digitization,意思是把没有数字化的,数字了。比如之前的表格,表单,变成一个应用和数据替代。这个是最简单的。

第二个,Digitalization 是指将人、机、系统之间的交互和通信,乃至业务的过程和商业模式进行数字化。实现数字和物理信息的融合,打通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数据链路。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实现业务的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的数字化,都是指的是Digitalization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什么?

这里面不用讲区别,因为本身就不是一个东西。但他们之间有关系。
信息化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和优化,从而提升工作和管理效率。信息化的体现是企业级的应用。别管是人在用,还是指挥着机器在用。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基础之上,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关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行业边界,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注意,肯定是先有了信息化,才有数字化这个概念的。

数字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技术,解决企业在信息化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烟筒式的信息孤岛问题,IT/OT之间不同的问题等等。所以企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就是: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mation)

三、工业中的数字化转型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举个例子,风电!

如果只有风电发电,这个叫做机械化。发电机有了监控,升级维护系统,这就叫信息化。同时使用了物联网的技术。但是等到最后的阶段,智能风场的全方位管理系统以及融合了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元素。这就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产品和企业运营中,生产中。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打通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数据链路。实现产品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提供用户体验和企业效率。

就好像你有一系列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黑科技,但数字化转型本质不是做一个大杂烩。堆砌了N多黑科技,然后自成一套。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不同的技术和系统,之间的数据是连通的。形成技术的合力。

那么,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什么?是技术?

是既懂技术选型,又懂业务,懂行的复合型方案。服务于业务、生产和客户,才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是技术自嗨。企业转型成功了。这家就是数字企业。

小结:数字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

数字企业(Digital Enterprise)的提法被大家逐渐认可。MBA百科做出的定义是:数字企业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制造、物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使企业能够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所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数字企业是数字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数字企业讲数字化,现代管理技术和业务过程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全价值链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加速业务转型,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数字企业需要面向用户提供创新、智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运营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数字企业还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打破传统的组织壁垒和数据孤岛,构建连续贯通的数据流,以数据驱动业务,提高业务写作和运营效率,同事也能更快加速地响应用户需要,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的运营服务。

贰·理解:

数字化转型中奇奇怪怪的名词概念

一、数字中台

提到了数字中台,就不能不提阿里。这个词也是阿里提出来的。2015年12月阿里巴巴启动了三年(2015-2018)的中台战略,构建数字化的的能力。

原来其实只有前台和后台,后面加入了中台这样的架构:应用层(前台)-逻辑层(中台)-数据层(后台)的架构。
中台之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

1、业务中台:围绕“积累、标准、迭代”三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固化,通过能力产品的方式打造可供各业务单元调用的接口(一致的、标准的核心能力服务包),以便不同前台直接调用。

2、数据中台:围绕“打通、整合、共享”三步,将企业海量、多维的数据资产建模、聚合、分析,为前台提供数据资产、数据定制创新、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等服务,最终实现数据资产活化。

中台概念,诞生于互联网企业,适合电商、数字原生企业、互联网等第三产业没问题。但是,现在的大风向是做好,做大第二产业。

数字中台是否适合工业企业?

当第三产业,电商,互联网都武装到牙齿的时候。其实工业客户的数字化并没有卷到那个程度。并且,服务电商的业务场景和工业企业确实有着不一样的特性。

那就改个名字,由“数字中台”改名叫“工业中台”。互联网企业诞生于数字原生。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沉淀了30年,工业数据的类型、工业知识的深度都极其复杂。例如,机电液设计、仿真建模、工业自动化和仿真都需要多年的工程专业知识积累。所以,工业企业在建设中台的过程中,首要就是遵从工业的历史沿革确实与互联网企业不一样。

其次,工业企业数据更加的复杂,并且数据产生是来自于设备。就会有OT和IT的融合。工业中台需要承担打通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数据和业务的使命。不仅要贯通PLM、ERP、MES等企业内业务系统,还要链接生产制造环节的各类产线,设备以及交给客户的产品。

工业企业中台业务为主,数据为辅。工业企业的特点和互联网不同。互联网公司,很多是围绕着“人”的喜好、习惯展开的。对于业务的数字化优先级最大。工业企业交付的往往更多是产品级的实物。因此,中台建设,业务优先

二、从传统ISA-95架构到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企业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传统ISA-95架构之间的定位问题。

ISA-95是企业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集成的国际标准,由美国仪表、系统和自动化协会(The Instrumentation,Systems,Automation Society,ISA)在1995年投票通过,在国际上也被称为IEC/ISO62264.

ISA-95涵盖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其目的是利用通用的术语和模型,规范企业业务和工厂生产运营之间的信息流,降低生产控制系统之间的集成成本和风险,简化集成操作,同时也鼓励软件供应商基于参考模型和框架在其产品中实现标准化。

ISA-95包括5层,从Level 0到Level 4,分别代表了一个生产制造的层次;从工厂车间到企业管理,每一层都定义了上下层之间的接口规范。
例如尝试用MES系统去连接SCADA系统,如果没有ISA-95标准指导,你会发现对SCADA的海量数据无从下手;而且,大部分数据对MES系统来说价值有限,如果全部提取过来,可能会让MES系统数据库崩溃。

Level 0: 设备层,包括各种生产设备;

Level 1: 传感层,包括传感器及PLC;

Level 2: 生产过程控制和监控层,包括SCADA及各种人机接口程序;

Level 3: 生产运营层,包括MES和MOM系统(Manufacturing Operation Management,生产运营管理);

Level 4: 业务系统层,包括ERP、PLM、SCM等企业业务系统。

大部分制造企业采用了不同供应商的多个生产执行、运营或管理系统,这带来了集成接口复杂、信息传递不畅、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实践证明,ISA-95架构对于管理和控制企业制造层次结构及其与业务系统(尤其是ERP)的连接非常有价值。

然而, 企业在开始推进数字化转型,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数据以实现对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的实时洞察时,他们就会发现传统的ISA-95金字塔架构难以胜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层级数据传递效率差,影响数据质量;

(2)各软件供应商对ISA-95标准的执行程度不同,集成接口依然复杂、扩展性差;

(3)IT、OT脱节,研发过程与生产运营过程分离,业务流程碎片化;

(4)生产过程数据分散,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数据的重心正在从业务领域(如研发、制造、服务等)转移到企业大数据,即广泛的连接和数据访问。

于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的ISA-95金字塔架构,用扁平化、网状架构重新定义了制造集成方式,如图所示。在这种网状架构中,所有设备和系统均作为资源节点接入工业互联网,数据是这张网络的基本元素,企业业务在这张网络中被解耦和重构,再以敏捷、创新的方式支撑前端的工业APP。

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帮助企业打通纵向集成,洞悉生产制造各个环节中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工厂的透明度和生产运营效率,从而实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这里所说的纵向集成就是要解决企业内部从生产设备、生产执行、生产计划到企业运营管理之间的数据流转和传递问题,即ISA-95制造金字塔中从Level 0到Level 4之间的贯通,我们更多地称其为IT与OT的融合。

支撑新旧系统的并存与融合,而非全面的系统改造,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同时,通过IT与OT的融合,有效使用各种数据以做出更好的决策,提升IT与OT之间的协作效率,是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具备的另一种核心能力。

 

三、数字主线

 

数字主线以业务为核心,解决的问题是“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讲正确的数据传给正确的人和系统。并突出:

1、数据和业务的融合:通过业务建模,讲来自不同系统和设备的数据聚合、重构、实现数据和业务的融合。

2、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链路:建立业务模型之间的关联,打造面相全产品生命周期(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价值链(用户、供应链、ERP、MES、物流、采购等)的数字链路。实现数物融合。

 

四、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的概念就不必解释了,实在是够热的了。利用Unity或者VUE的引擎,做一个漂亮的3D动画图,这个不是什么高科技。真正的数字孪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这些数据包括:来自PLM的CAD/CAE模型和设计数据,来自ERP/MES 的制造数据和工商数据,来自服务系统的备件、维修记录等数据,以及来自物理产品的性能、工况和环境参数等。

 

实际的数据还远远不止这些。另外,数字孪生代表的是实例化的物理产品,与物理产品的数量是1:1的关系,那么构建其数字孪生体的数据一定也是特定的,实例化的。这就需要继承和融合跨领域、跨专业、跨组织和跨系统的数据及专业知识,而这正是数字主线的核心能力。

数字孪生和数字主线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核心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数字主线是一个连续、无缝的数据链,把从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到生产和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数字模型有机衔接起来。而数字孪生所展示的就是通过数字主线中的各具体业务环节的数字模型,结合相关的算法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通过视觉形式推送给前端客户。

小结:技术×行业,甲方才能买单。

当一个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市场中一定是百发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说我是做这个的。怎么区分谁能一骑绝尘,还是仅仅是一个碎片化的项目开发客制化市场?

工业企业,差异化极大。不像互联网,怎么个新模式,本质就是创造、垄断流量然后去卖。流程化工、离散的汽车制造、航空、船舶制造、能源、电网、轨道交通……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立的特有的行业属性和知识经验。

每一个行业都要做工业数字化转型。谁能获得更多的单子和客户?本身这家企业的“懂行”就非常的关键。一家创业企业能再短短几年期间,积累行业能力,并且不断拓宽新的行业。就尤为的重要。在常垒资本考量创业企业潜力的两个纬度:

1、突破单一或者少数几个行业客户限制的能力。能不能把产品卖个更多的行业,并且实现复制。

2、突破地域的限制,是否戴上地头蛇的。神州大地、大江南北,都有开发,笼络代理商的能力。把产品卖到全国,这个不是每个大区招几个销售那么简单。

另外一个概念“国产替代”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本身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个和国产替代强关联的关系。但中国工业特有的历史原因,我们确实需要在工业的核心部件、软硬件、材料、设备进行国产替代。

国际上数字化转型本质还是一个“效率优化”的理念。并不是替代理念。因此,工业企业、工业设备材料企业,不管是做国产化产品还是使用产品的甲方。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都是一个个“好铲子”,帮你加速你的研发、生产、运营、交付等的效率。

叁·数智化制造转型

1、中国制造业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国产化替代、信创信息化,四化混在一起的新型升级生态。

政府当前高度重视信创行业的发展,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今年 5 月习总书记发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讲话;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8 月国资委召开央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会;9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随后10月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现代化产业系统”,将安全与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至战略新高度。

政策方面,国务院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整体布局,10 月的二十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现代化产业系统”等概念。建设数字经济与推进自主可控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主线。计算机作为工具性产业将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筑基,同时在自主可控方面信创产业正在按计划节奏有序推进,信创政策逐步常态化。如下图,目前政策已经从党政开始逐步向8大行业迈进。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对数字化转型作出了专门部署。到2025年,要求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聚力攻坚基础软件和重点突破工业软件。

 

中国特有的信创过程,就是中国信息化的国产化过程。在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形成了一股特有的推动力量。不少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立项,顺便把信创这个事一起给做了。

2、面向中国大甲方,推销标准化产品是无效的。客户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发展需求立项,采购,客制化。

数字化制造业务和应用架构

企业在构建数字化制造体系时,需要统一的数字化转型体系架构,以保持与研发、服务等业务的一致性;同时采用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更易于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数字主线的各种跨系统、跨组织的业务应用。因此,实在数字化制造的业务架构中,依然基于前、中、后台三层架构构建数字化制造的核心能力。

 

同理,对于数字化制造而言,关键在于打造中台的核心业务能力。后台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链接能力实现异构设备和业务系统的链接,再利用其业务的建模能力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聚合。而前台的业务包括既有的系统比如CRM、PLM、ERP、MES等,同事可以快速调用中台服务层的数据和功能,行程新的工业App的开发环境和数据支持。数字化制造中台服务层提供两大技术能力,一就是工厂的数字主线,二就是数字孪生。同事还有两大业务能力:生产执行和生产运营。

数字化制造技术架构

企业在实现数字化制造过程中,急需要通过纵向继承实现IT和OT的融合以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技术方案本身大量参考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开源方案。但制造业的本业本身并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动厂商。

 

尤其上图是抽象化业务后的一些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是商业套件和开源方案的结合。不管是闭源还是开源,“服务”是甲方最为看中的选项。黑科技不是必须,稳定要到一切。

以上都是以数字化策略和战略的方式去描绘出数字化转型应该成为的宏观样子。那么屏幕前的小伙伴,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具体在大甲方爸爸那里,数字化转型是怎么一步步实现这些的呢。

实际推进过程,远不是大操大办一般一股脑全部都上马。实际的过程,更像是沿着一个主线,由无数个需求部门,立项,签报,招标,实施,验收组成的。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棋,就好像要实现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目标达到的方向是差不多知道的,但是每家企业走的路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改造升级哪个系统后改造升级哪个系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每家客户现有的数字化系统更是琳琅满目,千差万别。

那么到底谁才能获得数字化转型的预算?

数字化转型的单子预算都是一个个项目立项出来的。那些懂行,又有引领客户在某一个领域成长,以及产品多矩阵,快速交付给企业的能力。这样的创业企业,会在这一轮轮的跑马圈地中胜出。

不要想着一套产品,标准化吃遍所有客户;更不能想着就做一个产品卖给全天下客户。中国的大型客户要得都是以自身的需求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使用习惯的客制化产品。

结尾

中国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

走的是一条自己的升级之路

从一开始,中国工业的数智化就和西方国家的不太一样。有一部分是一致的,就是追求效率的升级,打通不同系统和数据壁垒。而中国特有的对安全生产更严苛的要求,关键技术突破的渴求以及信创国产化的趋势则是很多海外的工业产业中不具备的。

将人才从互联网流量和新经济消费行业,引入到第二产业中,必然会有一批的新物种的创业公司出现。他们会在关键核心技术、工业数智化转型,以及工业升级中展露头角。因为中国第二产业自主化升级是一片蓝海,而又充满着国家政策红利和预算。


文章来源:常垒资本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于中国产业数智化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超详细】2023年全国各地数字化转型规划!
下一篇:详细剖析供应链金融三种模式和四种趋势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核心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