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做“同城急送”,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EFEC导读】做运力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做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者。
 
顺丰做“同城急送”,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大概一个月前,朋友圈里都在刷顺丰上线了类似“闪送”的新产品 ——“顺丰同城急送”。 
 
笔者回想了今年元旦后(2018年1月3日)应黄赟总之邀,与顺丰同城事业部核心团队在深圳的那次沟通,没想到还真是或多或少得影响了顺丰一些的决策。一时兴起翻了翻本子,回忆起很多当时沟通的细节。
 
当天下午聊了很久,晚上回到酒店后梳理下思路,整理了四个主要的问题。 上周日,在公司待着恰好有时间,再次循着这四条简单的记录展开来扯扯:
 
 一、同城事业部是不是只做能挣钱的事情?  
 
这里说的挣钱的事儿,是指顺丰同城事业部当时做的主力业务——类似肯德基这种类型客户的配送。
 
这种业务的本质逻辑是:“出卖运力给超级大客户使用。”
 
此类业务的优点如下:
 
1)单量大,适合养团队;
 
2)客户有自己的网上下单体系,与超级平台(美团、饿了)合作的心态很纠结,一方面有增量,另一方面又怕流量完全被平台控制;
 
3)合作的早期给得起钱(单价高) 。
 
缺陷、隐患如下:
 
1)客户体量过大,很难有议价权且客户为了自身安全也不会纵容一家独大;
 
2)随着竞争白热化,必然有不计其数的蚂蚁雄兵(灵活的中小型配送公司)入局,必然会陷入降价甚至恶意杀价的局面(落地配行业十年发展足以佐证此观点);
 
3)基本没有品牌溢价。因为服务链条很短,都是不出商圈的即时配送,大公司的网络优势荡然无存(护城河没了),要近距离地与灵活的竞争对手打肉搏战,不但优势不明显还会有很多劣势和短板被放大。
 
顺丰的金字招牌,刚开始在拿客户的时候是有用的,但时间一长,客户的物流总监冷静下来对着配送数据一看,必然会发现顺丰相对于其它配送公司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再加上顺丰本身的一些问题(保险足额交),导致成本要高于其它灵活机动的竞争对手,挣钱的生意在这也变成了亏钱的买卖。
 
所以,当时我的论点是:虽然类似肯德基这样的业务会随着新零售的火爆再冒一些出来(比如现在大火的瑞幸咖啡就是顺丰在送),但这种业务一定会慢慢的陷入低毛利的陷阱,况且顺丰在当前的价格都亏损,未来盈利也不会太乐观。所以,我觉得,只做一个运力输出方,是没有大的价值和前途的。盈利趋向若一直不好,极有可能会被砍掉。要做互联网平台,做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者
 
 二、接下来做什么? 还有机会么?
 
承上,做运力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做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者。
 
 一说到这个领域,没办法回避是一定要聊聊「闪送」,一个习惯性地被抛出的问题:「闪送做得已经很好了,顺丰还有机会么?」 
 
我的回答是,对于顺丰而言,机会永远都有。原因如下:
 
1)「闪送」确实是即时送业务的领导者,但也只是在部分城市很强。还没有达到一统天下的程度。统治力,个人认为还不及滴滴入场代驾前,当时在细分领域里如日中天的e代驾。
 
2)UU跑腿、点我达、达达都是很强的割据实力。甚至,「快服务」在自己的根据地也活得欣欣向荣。
 
3)在打车领域即便强如滴滴,也要面对准备并不算充分的美团打车的强势冲击。
 
所以,对于真正的巨头而言,机会一直有。虽然现在进场不算早,但恁是谁也不能说晚了。
 
我个人一直有个观点:同城即时送市场的盘子应该不算大,这个细分领域,未来极有可能是美团或顺丰从不同的域降维打击下来,进而完成统治的。
 
当然对于顺丰而言,一个日均百万单左右的细分市场,应该还不足够填满其同城事业部的胃口。所以,顺丰应该是利用这个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机会,做更多的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争取把更多吃、喝、用的需求多多益善地纳入进来。
 
还想说以前在联邦快递的那个段子,公司的美籍顾问总是自豪地跟我们说:「在美国,发快递不是说“发快递”。大家都是说 ~ 我要去fedex一下。」 所以,我也鼓动性地说了个愿景:「在中国,未来所有想让物品位移的诉求(发出去、买进来、同城的、异地的、国内的、国际的等),人们都会打开手机,使用『顺丰家』的APP,然后就都可以搞定!」
 
三、为什么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没起到作用?如何用?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很多的物流公司,以前落地配联盟一开会,就有人说「我们是守在金矿上要饭;放着大量的用户数据不会用,却挣点儿苦力的钱!」
 
这个其实蛮正常,物流公司若组织、人员不升级,是不可能干得了互联网公司的活儿的。因为思路不对,场景不对,切入点也不对, 撬动C端客户的需求谈何容易? 顺丰每天服务千万个包裹,十几年下来当真是积累了天量的数据。要怎么用起来呢?
 
笔者在这里随便扯扯其中的逻辑和套路:
 
1)地推
 
早期推出「同城急送」产品的时候,顺丰大网的快递小哥在每一个企业客户处取件、送件时,可以向客户推送这个新产品,比如发彩页、免费体验的权益、优惠券等。
 
闪送的客户群体里,CBD写字楼里的众多小B是基本盘;顺丰没有急送的服务,客户只能用其它的服务,现在有了,应该能转化一部分吧?
 
2)叠加
 
当单量有了一定规模后,再适时地推出新业务进行叠加,比如代购、跑腿甚至精品外卖。
 
当然,还可以与瑞幸咖啡、百果园这些线下的IP,联合推出一些活动,让用户逐步适应有顺丰参与的「生活」;
 
3)打通
 
逐步打通大网快递的app用户A 和本地网app用户B,努力让所有使用顺丰服务的用户,转到线上使用APP,再让所有使用APP的用户向一个综合的大应用(顺丰家)上归集,使用A业务的也会使用B业务,反之亦然。
 
这些数据只有全部被赶到线上,才有意义,才有被二次利用的可能。 顺丰只有全面的互联网化,且充分地融入进用户的「生活」,才有全面激活巨量的沉睡用户的可能。
 
四、路径?关键点?烧多少钱?
 
先花钱,打市场!
 
很多成熟的地区,目标用户已经被教育过好多年了。顺丰进入的关键战役,就是如何袭夺用户。可以简单粗暴地推几场活动:
 
1)有顺丰账号的快递用户,给发免费试用的券;
 
2)第一年里,每个月都推几次半价的推广活动;
 
3)坚守极端天气、年终岁尾不恶意加价的策略。
 
核心原则就是,把用户抢过来,把流量烧起来。
 
烧多少钱?
 
综合考虑订单量、成本、定价、补贴、新增团队五个要素,带入数据模拟测算下,第一年最多烧8-10个亿。但只要这一仗能赢下来,花这些钱绝对是超值的。
 
如何说服王卫总? 这是这件事的关键点,王总在整件事里即是投资人又是最终决策人(CEO),能不能描绘出一个让王卫总「燃」起来的愿景及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做,风险真的很大;不做,天花板就在眼前。王总需要的,还是团队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全力争胜的信念。
 
1月3日那天,差不多就聊了这些。分开后,其实我内心还是不认为顺丰会重注做这个事情。半年后推出了新产品,看来顺丰效率还是蛮高的。
 
而顺丰做同城急送的消息出来没多久, UU跑腿也融了两个亿; 达达也从老股东那里拿了好多钱;点我达也上岸了;闪送账上也趴着巨量的资金,最近貌似在优化组织持续精进; 快服务虽然没公布什么大融资,但快递行业的悲情传奇陈加海应该是带人、带钱、带「刀」、带着后半生的理想加入的。最后,忽然想到个问题,这么多公司的产品,笔者个人一个都没用过。作为业内人士,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所以,看来这个陵越还是太过于垂直、细分。未来走向何方? 应该是个蛮有意思的话题。 
 


上一篇:京东崛起背后:刘强东的战略耐性
下一篇:文健君:做供应链金融,需做好顶层设计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核心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