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银行资深从业者:供应链金融要如何引入银行资金?

【EFEC导读】有着41年金融从业经历的熊登峰先生对于“供应链金融要如何引入银行资金” 讲述了他的观点,以下为分享内容:
 
41年银行资深从业者:供应链金融要如何引入银行资金?
     
        我们供应链上的企业迫切需要资金,但是从实际运作来看会发现社会的资金,尤其是银行的资金,很难以全面地、持续地进入供应链里面。为什么会导致银行的资金难以进入供应链?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讨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
 
        我们做供应链金融为什么一定要引入银行的资金?
 
        我们国家金融体系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银行是金融体系里面最大的霸主!如果把金融引入这个行业,10块钱里,银行大概就占了6-7块钱。而其他国家最多可能只有3块钱。我们银行所占有的份额在全球比例是非常高的,从专业上来讲,这就叫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
 
        尽管这几年国家做了很多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银行资金为主的格局,因为它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格局。如果这个格局利用得好,对社会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从现实来看,银行是我们社会主要发展的资金提供者、供应者。
 
        比如政府要推动经济的发展搞基础设施投资,里面最大的金主还是银行。如果到证券市场去看看,本来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是不能直接进入了信贷市场的,但是如果银行的资金一限制收紧,股票市场马上就会有反应。
 
        既然银行是中国资金最大的供应商,要做供应链金融就要去研究和思考它,怎么样让银行的资金为供应链金融输入血液?具体一点,为什么要引入银行资金?有两个因素是我们不会改变的。
 
        1、银行的资金成本比其他的资金都便宜,也就说引入它的资金可以赚取的利润更多。
 
        2、供应链金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做金融都有一个杠杆问题,而银行在所有的金融里面,从目前为止的金融杠杆是最高的。所谓的杠杆就是你给我一块钱,我就可以把变成10块钱,这就是所谓杠杆的概念。这个杠杆银行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有一系列的政策、监管、一套领导灵巧的机制来形成。杠杆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东西,没有杠杆金融是很难展开的。
 
        京东金融在2018年更名为京东数科,因为他发现金融一方面国家是强监管的,第二方面是京东金融是网络小贷公司,没有吸收公众存款的功能,所以要做供应链金融,可以做到1000亿,但是要做到1500亿、2000亿时候,就会发现它就没有增量资金来源了,因为杠杆已经到顶了。也就是说我们做供应链金融,如果不是银行这种业态,杠杆一到顶也就没有钱了。
 
        所以从以上的判断来看,在中国要解决资金问题,不关注银行显然是不行的,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另一方面可持续性也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这个格局可不可以改变?
 
        我个人的观点,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政治体系以及金融体系,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将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的社会资金还是会以银行为主。其实以银行为主的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世界有很多典型的国家,比如说德国,它也是以在间接融资为主,问题是我们要适应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环境。
 
        我个人有一个初步的结论,也不一定对,就是要衡量一个供应链金融做得成功的标准是能否成功引入银行的资金。你可以用银行外的资金来解决,但是这只能解决数量问题,不能解决成本问题,由于你的融资成本比其他引入银行资金的成本高,所以竞争优势就会下降。
 
        所以,在中国市场环境下银行的资金怎么引入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分为4个要点来概要性论述一下: 
 
        1、为什么银行的资金不愿意进入供应链金融?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所谓金融的逻辑。任何没有逻辑的金融行为是不靠谱的,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和企业都已经是有一个非常合理正确的逻辑在背后。现在出现的平台爆雷事件,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它就是违背逻辑或者不知道的逻辑是什么才导致的。
 
        银行为什么能做大而强?因为它背后隐藏着他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做供应链金融不一定能深刻认知到的。银行做业务的逻辑是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提炼出来的,然后形成一个全国甚至全球的一个体系,才有了银行金融繁荣稳定的今天。所以要穿过表象看它内部做业务的逻辑,主要看他做信贷业务的逻辑。
 
        银行系统的逻辑就是通过主体信用的分析判断和管理,在开展信贷他的贷款业务。银行的信贷融资业务逻辑就是基于主体信用的逻辑。主体信用主要是看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有没有信用,是不是好企业。
 
        如果把银行这个模式用到供应链金融就会有明显的冲突了。因为在供应链金融里符合好人标准的核心企业,他有大把的银行愿意给他钱,而真正需要钱的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不符合好人的标准。所以按照银行的技术体系来衡量是没办法进入这个圈子的,这也是导致银行资金难以进来的根本原因。
 
        2、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和银行的传统金融之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从主体上来看,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体系是以主体信用为主的,可以把称为主体金融。 而供应链金融是以过程管控为主的体系,我们称为叫过程金融,也有专家把称为交易金融,总之是基于供应链的过程去开展的金融活动。
 
        具体来看,供应链金融和传统银行的这种金融有什么区别?我们列举了5个方面:
 
        1、传统的金融强调了主体信用,首先做之前你是不是好人、信用好不好。而供应链金融强调的的是过程信用,通过四流的管控来对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控制。
 
        2、银行信贷业务主体金融有个特点是关注历史数据,看过去的表现。所以银行的局限性就出来了,一个人过去是好人就能证明它未来一定是好人吗?另外一个是通过数据的分析,有些企业的情况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银行天天在研究怎么通过一些数据手段去分析这个企业是不是好的
 
        在供应链金融中,我们既关注过去私有的数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关注当下的数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是难以进入供应链金融的,因为他没有在供应链金融场景里,那些掌握供应链数据的人或企业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量数据直接传给银行。还有一个就是即使我愿意把大量的供应链数据给银行,银行怎么去用这个数据呢?
 
        过去传统以前银行做供应链金融吃了很多亏,所以说供应链金融谈金融科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供应链金融一旦上规模上不可能手工线下操作,一定要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
 
        3、主体金融防范的风险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是信用风险,风控手段也是对信用进行管控,发现影响了信用的东西会采取措施,比如发生失踪失联的法人、打官司等,尽管对房贷没有影响,但是也会采取措施。而我们过程金融是防止操作风险,防止数据作假等,所以它两者差别不一样。
 
        4、主体金融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供应链金融它的风险管控是主动式的管理,通过贸易流、交易流的观察分析,都会发现企业融资的还款是否有风险。如果是存货监管的话,能够根据行情判断抵押物价格的变化,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所以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管理上要主动的多,这个是它的优势。而银行类的信贷金融,它的特点是投入相对比较少一些。而做供应链要投资的人力、物力以及系统建设都比银行的贷款要多得多,这也是银行有些不愿意做供应链金融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树立风险管理这个理念,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利润,而不是以风险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
 
        银行的管控体系是受巴塞尔协议III的约定,对风险准备金以及资本的消耗是有明确的标准,因为供应链金融属于评级比较低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标准进行的话,银行的利润率就很低。我们国家有银保监会的政策,对银行从事供应链金,也应该在资本消化、统计口径等等给一些知识方面的政策。
 
        还有就是体系观,无论是平台还是核心企业,如果想引入银行资金就应该建立一个体系,跟银行的体系进行对接,比如银行的贷款准入有很多指标和数据。而我们在做供应链或贸易的时候,准入的企业中不一定有银行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群组里增加一些银行想要的条件。比如风险管控,如果企业的贸易或物流已经出现问题了,这时也应该把这种应急信息分享给合作的银行。
 
        3、供应链金融引入银行资金必须破三关、斩五将?
 
        从操作层面看,我们需要在准入条件、合作模式、数据验证、风险分担和运营5个环节上突破。
 
        第1个环节是准入条件的设置,即在向银行推荐供应链金融融资对象的时候,筛选的准入条件尽量与银行信贷准入条件相吻合。
 
        银行在做信贷调查时候是很想知道企业在行业里的技术优势或管理是否规范,而这点银行做竞价是很难的,而我们可以快速清晰地告诉银行。所以跟银行对接,就要尽量考虑银行的需求,当然有些苛刻的条件也可以不采纳。
 
        第2个环节是遴选合作模式。资金进入供应链有很多模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助贷模式,就是把银行想要的东西进行初步的筛选、分析、加工后再分享给银行,银行可以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
 
        在合作模式上有个提醒,就是不要想到去替代银行的风险审查,因为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要求,所有他监管的对象一律不准进行风险管控外包,这是明确规定的,银行也不敢碰雷。这里有几层意思:
 
        首先是银行要采信你的数据和结论,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一个责任问题,所以他一定要自己承担审查责任,因为一旦出现风险,追责是追不到你这里来的,而且银行内部还有很明确的追责机制。
 
        其次是银行研究风险审查也有几百年时间了,中间有很多教训,所以他们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你可能了解不了,如果按照你的规则去审核,然后把结果告诉他,可能就容易出现风险。
 
        最后一层,风险管控外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比如可能有人跟融资企业暗中勾结,把不该有的一些数据情况夸大,调整以后推到银行,银行采纳你的数据,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出现产生损失。所以不管你采用什么模式都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替代银行的风险审查责任。 
 
        第3个环节就是数据验证。想要验证相互的数据也要给银行提供支持,因为有时验证某一个数据是很难的,比如贸易的真实性,所以要建立一个数据验证的体系和模式。
 
        第4个就是要获得银行的信任,我觉得可以运作风险分担机制。就是说银行最后做出信贷决策了,但是如果出现风险,作为合作平台的推荐方可以适当分担一定比例的风险。
 
        第5个就是运营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在银行都有一些教训,完全依赖某些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发现逻辑其实不成立,而且吃了很多亏,所以银行现在又回到了以线下调查为主的模式。
 
        4、供应链金融如果再引入银行资金的路径
 
        第1个要选择适当的行业。银行对现在的“三高”行业和过剩产能的行业,银行是谨慎进入的,这种场景最好不要作为优选的对象。
 
        第2个是要配合银行切入供应链,从供应链来管控风险。
 
        第3个就是灵活选择业态,我们现在狭义的供应链金融就三种业态,预付类的、存货类的和应收类的,要根据不同场景来选择。
 
        第4个就是协助银行进行风控设计,以银行为主,给他提供一些支持。
 
        第5个是配合银行进行供应链技术的过程管控。 
 
        小结下,要让银行的资金进入供应链金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把过程金融这个体系做出来,然后与银行现在的主体性风控管理体系进行融合,那才是真正持续之道。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王继祥:物流运作的共性规律与发展路径
下一篇:即时配送-城市服务核心赛道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核心标杆企业

拨打